專業型平台的使用者參與

Ching Tien
May 24, 2021

原文出處:紅杉資本Drive Engagement on Professional Content

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

之前參與度系列的文章討論了動態消息和社交產品的環境生態系,混合了用戶生產以及專業生產的內容。 接下來,我們會探討純專業型的平台上的使用者參與。

專業型內容介紹

專業型內容可以在任何介面上出現 — 像是搜尋、塗鴉牆或是社交軟體如 Facebook,可以用訂閱服務或是 email 的方式來接觸受眾。但不管是在哪裡出現,專業型內容和使用者生產的內容有一需很不一樣的地方,使得使用者的參與表現也會不一樣。通常專業內容是比較有知識性的,比起使用者生產的內容較多偏向社交或是娛樂性質,這也讓專業型內容比較不會受到之前說過的一些因素影響,例如回饋機制、變動性、社會接受度還有受眾大小等等。

接下來的文章,我們會提供一些指導,讓你知道如何讓專業型內容產生真正的使用者參與及互動 — 我們會提關鍵指標讓你理解目的是否有成功被達成。雖然我們的文章會以影片為例,但這些準則也可以被套用到其他任何形式的專業內容,包含文字還有語音。

生產 — 消費系統

框架的思考有助於我們分析專業內容的參與度。如同動態消息一樣,Netflix、HBO 還有 Spotify 可以讓我們了解內容的生產及消費是一個循環,而這個循環會幫助我們驅動使用者參與,就如下圖所示。

專家在這個生態系會生產並傳遞專業內容,使用者會消費這些內容並產出顯性和隱性的回饋。顯性的回饋包含評分、評論、留言、按讚;隱性的回饋像是觀看數、花費時間等,這些回饋都會進一步驅動內容的產出和傳遞。

當 Netflix 這樣的公司持續產出新內容,並且所有的內容都能提供給用戶時,並不是每一個影片都能吸影所有用戶的。因此選擇及排序演算法會被用來提供觀影建議。隨著用戶的觀看以及回饋,Netflix 這個平台就可以持續學習該用戶的偏好,提供更有趣的內容來增加用戶的參與度。

花費時間通常是最重要的關鍵指標,增加參與度也可以提升用戶回訪的頻率、鼓勵他們觀看更多內容。

接下來我們會一一探討在專業平台上能增加參與度的槓桿,包含內容的生產(創造或購買不同類型的內容)、推薦系統(將對的內容推薦給對的人)、排序(將對的內容用對的排序推薦給對的人)、使用體驗(確保用在任何裝置及任何網路品質下都可以消費產品的內容)以及回饋(鼓勵用戶和內容互動)。

內容的生產

--

--

Ching Tien

認知心理學及數據策略背景,有管理顧問、遊戲業、金融科技、房地產科技及新創圈的經驗。著迷於行為分析的資料科學家及產品經理。